第三百三十三章 生命之音


小说:变身古典女神   作者:月下牡丹   类别:变身入替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ku.com/book/66254/ 为您提供变身古典女神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再如何缱绻的爱意,终有分别的那一刻。
  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正是此时的那一瞬间。
  不平等的身份和封建时期婚姻大事父母做主的“优良传统”都让两人没有办法等到那一刻。
  更不用说,梁山伯隐瞒了身份,那种欲言又止的情愫埋在心头,怎一个难受了得!
  方大师此时的二胡声婉转哀伤,将这股即将分别却又难忘万分的分别戏展现的极其恰当。
  每一次弓与琴弦的摩擦都像是对着观众席投下的巨大催泪弹,这股哀伤,没有什么乐器能够比的上二胡。
  乐队的声音也一边先前喜悦时的大齐奏,各个声部零星的点缀都随着沈武寰手中的指挥手势不断的变化,将这股哀愁扩散到在场的所有人的心田之中。
  乐队悠扬的小齐奏却正如那英台三步一回头的神态倒映在天海一线,展现出了分别时刻那愁肠百转的复杂情愫。
  至此,呈现部便完全结束了,转而进入了展开部。
  只不过短短的十分钟,在场的观众都被这种新奇并且充满故事性的音乐所吸引。
  这可是完全和西洋音乐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啊!
  在原来世界之中,一文中曾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在这首曲子之中得到了极其鲜明的体现!
  所以民乐之中,更多的是描写故事或者生活,而西洋音乐之中更多的表现情感和个人精神!
  忧伤的旋律在哀怨的尾调声中,悄然逝去,却荡起了一连串的鼓点。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和阴森的音调奏出了极富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
  这一段正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抗婚”!
  镲、锣、钹、司鼓这种民族乐器之中极其富有代表性意义的打击乐器悉数登场!
  同时高中音唢呐在此时此刻奏响了极其诡异的曲调,展现出了祝英台在听到自己被父亲许配给马文才那一刹那心如死灰之感!
  二胡独奏也在此刻没一声尾音都带着嘶哑与无奈感。
  对于祝英台来说,这就是她的宿命,她无法违抗自己的父亲,那代表着不忠不孝不义,封建礼教是不可能容忍她的!
  突然全奏而起的音乐仿佛如同依偎烛台便的回忆,在那如梦似幻的三年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那种友情欢愉,让人无法难忘。
  在欢乐的同时隐隐饱含的无奈,被整个乐队的演奏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出来。
  可是,这一切只不能存在于回忆之中。
  被二胡声打断的回忆,在弦乐组短促且铿锵的声音之中展现出了一丝决绝!
  生在封建礼教家庭之中的祝英台终于下定决心要反抗于这门亲事!
  “抗婚”正是如此而来!
  紧接着音乐从悲伤转而悲壮,如同嘶吼一般的唢呐和震耳欲聋的鼓声塑造出了一个完整的心境。
  而随着最后的一次大齐奏,将两种汇聚在一起,营造出了极其尖锐的故事爆点!
  在这一节之中,通关代表着封建势力的巨大压迫,而二胡则代表着祝英台心中的悲痛与惊惶。
  乐队激烈的快板之中,衬托出了二胡的决绝,而管乐的巨大激烈的声响更是如同泰山压顶一般,让祝英台喘不过气!
  在这股悲壮之中,迎来了“楼台会”。
  一整个慢板的曲调,取不尽的缠绵凄苦,此时梁祝再会正是百感交集,情绪如同缠绵的流水一般,从观众们的眼眸之中喷涌而出。
  二胡与大提琴之间隔空辉映的场景不但表现了两人不同的复杂,也表现出了两人同样的凄苦!
  凄苦是梁山伯深知封建礼教之苦。
  凄苦是祝英台无法如约与梁山伯长相厮守之苦。
  两人深知自己的命运在这一刻便已经决定,无法更改。
  这股凄凉愁苦无法疏散。
  最终,即便祝英台誓死不从,但梁山伯也无能为力,最终去他乡上任,最终思念成疾,不久便去世了。
  而当祝英台得知这一切的时候,山伯已然仙去,孤身前往山伯坟前。
  至此引出了整个展开部的最后一段,也是全曲的最大**。
  哭灵控诉!
  二胡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将祝英台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表现的淋漓尽致!
  哀怨的二胡如同一只落入滔滔江水之中的小鸟,而乐团激烈的打击乐器和管乐器则用滔天的气势回馈于她。
  二胡软糯的哀求,而乐团则激烈的回馈、压迫!
  越是如此塑造,人们越是对这种封建礼教产生痛恨!
  可痛恨却也无济于事。
  连在场的观众被这种扑面而来的无力感所击倒。
  他们只能在心中一同愤恨。
  这种压迫感如同铺天盖地般袭击向观众们,却也将所有人的情绪和激愤带上了最顶峰!
  终于,锣钹齐鸣,整个乐团以极其宏大的气势铺陈开来,仿佛祝英台那心中最后的一丝决议。
  她要投坟自尽!
  在这一刻,整个乐团的大齐奏充满了英雄性,那种孤注一掷的情愫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绝非是那种空洞空乏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极其富有真实意义的英雄性!
  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阳世无法长相厮守,只能死后再聚,这才是这出悲剧最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当各种民族乐器奏响之时,这种震撼简直无以言表,但在场的观众们却真真知道,这种直击心灵的音乐,是一辈子无法从他们的意识之中剥离开来的。
  在化蝶之时还没到来的这一刻,台下的观众们已经被这首曲子所侵倒。
  他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这才是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音乐!这才是我们民族的生命之音啊!”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