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玉米,红薯,文吏


小说: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   作者:云下飞雪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ku.com/book/31776/ 为您提供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284玉米,红薯,文吏
  老汉听到这儿,于是自豪感由然而发,对李子霄说道:“是啊,我家祖上三代都是我们村原先那个地主的佃户,为他们种了一辈子的地。
  小老儿怎么也没想到,俺在临死之前,竟然还能看到我们家拥有自己的田地,这些全都因为李将军白龙军的出现啊!
  小老儿从小就跟着老人开始种田,到现在起码也有五十多年了!”
  “那敢情好,那么老汉给我说道说道,在咱们这儿,开春之后,一般该种些什么,收成才能好呢?”
  李子霄顿时来了精神。
  老汉一听这个,便打开了话匣子,老人种了一辈子地,可以说除了种地,他真的不会什么了,对于种地他也最有发言权。
  老汉对李子霄说道:“大人要问这个啊,那可算是问对人了。
  咱们这儿要说种什么的都有,主要还是种高粱多一点,咱们这儿这些年天天大旱,很多时候浇不上水,都是靠天收。
  高粱这东西耐旱,所以种高粱也就收成有保证一些!
  有些细田里面,有钱人家会种些谷子,谷子碾成小米好吃不假,但是这东西产量太低了,不能养活太多人呀!
  所以我们穷人多种麦子,谷子就不敢多种了!
  这麦子,还是冬天前种的冬小麦好,产量大一些,一亩地能如果年景好的话,好地块里面一亩地,能打二三百斤粮食。
  可是放在以前都没人敢吃,这以前可都是要拿去给地主们交租用的,只能留下点高粱米过日子。
  眼下钱大人带着我们开垦出不少荒地,有些好地块里面,开春要赶紧种上春小麦才行。
  不过我老汉还是有个主意,那就是可以留出一些地,赶到开春,就种下一些荞麦。
  这可是好东西,荞麦这东西长的快,熟的快,四月间就熟了,熟了之后,春荒也就解决了,便能撑到夏天春小麦和高粱熟了。
  然后地块腾出来,还能种上秋粮,比方说黄豆之类的东西,那样的话,春天饿死的人就会少不少的……”
  老汉如数家珍一般的,给李子霄说起了种田的事情。
  李子霄听罢之后,也是心中豁然开朗了起来。
  这个时代,这些普通农民百姓只求能填饱肚子活下去,只有吃的好不好,他们都不怎么关心。
  所以说,他们会想方设法种一些高产且耐旱的作物,如高粱,小麦,荞麦等。
  可惜,华夏自古就缺特别高产的作物,而且华夏本就人多,要不然也不会一到大旱大灾之年,就会饿死无数的人。
  其实在他问老汉之前,李子霄自己就已经有一些想法,那就是玉米和红薯,土豆这三样在后世,最普遍的高产作物。
  自从李子霄来到大明之后,这两年见到了太多的流民,太多的冻死骨,却也更加的无奈。
  他有心救更多的人,但也有心无力,毕竟他也没有太多吃的。
  有时候,李子霄就在想,如果此时大明农民手里能大规模种植玉米,红薯和土豆这三样高产作物,绝对可以少饿死很多人。
  但这三样高产作物,全都不是产于华夏,而是从海外传来的,按说他们传到华夏的时间,就在明朝中后期。
  也就是说,明末这个时候,在华夏已经出现这三种作物了,可就是不知道在什么角落里。
  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它们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会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其高产的好处,逐步推广开来。
  李子霄也曾想过派人寻找这三种作物,不过以他此时的实力,无异于大海捞针,有心无力。
  但是有时候,想睡觉就有人来送枕头。
  事情还要从他这次前往扬州说起,在李子霄调集李天霸的‘虎贲营’在扬州一带剿灭倭寇期间。
  在一场李天霸带人突袭,一伙正在劫掠村镇的倭寇时,在那一战中,虎贲营突袭得手,奋战之下,将那伙倭寇一举击溃。
  并且李天霸缴获了,那伙倭寇抢来的一批粮食。
  而事后在清点战利品的时候,赵腾在其中意外的,发现了两种没见过的东西。
  由于李子霄有严令,对于粮食必须不漏掉一丝一毫,而赵腾值得这些他没见过的东西,竟然能吃后,就没扔掉,当成粮食收起来了。
  其中就有几袋玉米,还有一些红薯,也不知道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抢来的。
  总之这,随后些东西被李子霄看到后,立即视作至宝,幸亏赵腾没给扔掉,否则李子霄得哭瞎眼了。
  随后,李子霄安排赵腾亲自妥善保管,这几袋玉米和红薯,严令军中任何人,不许偷吃这些东西。
  特别是那几袋红薯,更是被他派人包上了棉被,以免被冻坏。
  在李子霄回到白蛇寨之后,由于天气已经入冬,没到种植红薯和玉米的季节,李子霄只能将其储存起来。
  安排人为那几袋红薯,专门挖了地窖,用来储存这几袋红薯,每天还要下去翻动一下,不要让它们坏掉了。
  而对于李子霄来说,虽然他对于农业知识很匮乏,但是也知道玉米和红薯的用途,还有它们带来的难以估价的影响。
  玉米、红薯这两种作物,还包括土豆和辣椒以及烟草等,都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才被从美洲大陆运出来的,逐步开始扩散到全世界范围种植。
  而这两样作物,进入华夏时间绝不会太长,以至于华夏腹地之中,许多人都没听说过,也没见到过这两种作物。
  所以当初被发现的时候,有人不认识它们,还险一些被丢弃掉,或者是拿去喂牲口,或者是干脆扔掉。
  结果还是赵腾好奇,严格遵守李子霄收集粮食的命令,既然这些东西,老乡告诉他们能吃,那就应该属于粮食。
  于是赵腾便留了下来,到了扬州后拿了一些给李子霄看,结果当李子霄看罢之后,当即便震惊了,随后便是欣喜若狂。
  于是,这才令赵腾妥善的保存了起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两样东西估计着就会和李子霄失之交臂了。
  玉米和红薯这两种作物,都是比较耐旱的东西,很适合在华夏北方种植,特别是丘陵地上,更适合种植这些东西。
  而且这两种作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亩产量高。
  玉米在后世的时候,亩产量可以达到一千多斤,这时候的玉米没有后世种子好,也没有什么杂交玉米之说。
  但是产量也绝对不会低于,这个时代华夏人常种的各种粮食作物。
  特别是它耐旱和不择土壤的特性,便十分适合在这里推广种植,应该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救灾粮,而且吃起来口感也不错。
  而红薯就不用说了,这东西不占地,田间地头找点地方种上,产量和现在的许多农作物相比,可以用吓人二字形容。
  亩产万斤那都是少说了,即便眼下还没有良种也没有化肥,但有农家肥啊,仅凭他手头现在的这些红薯,亩产量估计也不容小觑。
  最保守的估计,起码也有几千斤以上的产量,而且现有的那些红薯,也可以很快扩繁起来,绝对是一种前途无限的救灾粮。
  更何况这东西浑身上下都是宝贝,几乎没有不能吃的地方,叶子可以吃,茎秆也能当菜吃。
  即便是干了的茎秆叶子,照样也是上好的饲料,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些红薯在李子霄的眼中,甚至比同等重量的银子,还要值钱。
  可惜的是现在找不来土豆,如果再有土豆的话,那就更加完美了,这几种高产作物合起来大量推广,很快便能解决粮食的问题。
  和老汉聊了一阵之后,李子霄还发现老汉确实不是吹的,在种田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包括耕种,积肥,施肥,灌溉几乎无所不通。
  于是心中更是大喜,难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长项,只要善加利用,便都是人才。
  “老伯,请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有幸能和老伯遇上,乃是我的运气呀!”
  李子霄慨叹着对这个老汉说道。
  老汉赶紧连连谦虚道:“哪里哪里,大人言重了,俺也就会点种地的事情,哪儿有大人说的那么厉害呀!
  倒是小老儿要多谢大人,您给俺孙女的这些个饼子和肉干,要是没什么事,俺不敢耽误各位大人了,告退了!”
  看着老汉带着自己孙女离开后,李子霄也带人返回,在心里更加下决心,在开春后,是该找一些有经验的老农,种植玉米和地瓜了。
  可惜,此时他手里的玉米和地瓜种子不多,一时还无法推广开来,先找一批有经验的老农试种一年。
  一来让他们积累种植玉米和红薯的经验,而来积累下更多的种子,方便日后的推广。
  而李子霄通过这次和这位老汉的对话后,对于永城县农民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得不说,钱广元确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这一年来,将永城县打理的井井有条。
  李子霄很多时候,都只会提出一些大概的思路,最多也只能称之为骨架,而剩下完善和执行的事情,就由钱广元来做。
  钱广元帮着李子霄把提出的事情给细化,对于许多事情来说,他都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钱广元也没让李子霄失望,自从接手了永城县的政务后,很快便摸到了门道,开始走上了正轨。
  他们完成了对当地户籍的统计,并且统一进行了登记造册,年前大量流民涌入永城县,让这里人口激增不少。
  钱广元到底是读书人出身,别看上阵打杀不行,处理起民事来,倒是轻车熟路。
  再加上白龙军一贯的严谨作风,也不存在贪墨之事,所以万事推行起来,都很是顺畅。
  老百姓们也一个个心甘情愿的接受他们的调配,使得永城县现在牢牢掌控在白龙军手里,这里的百姓早已不记得朝廷了。
  这段时间里,钱广元通过整合当地村民,集中松散的老百姓,对现有可耕地,进行复耕以及重新分配。
  并且腾出了不少的土地,为下一步接收流民,安置流民,腾出了比较充裕的空地。
  接着,李子霄便抵达了永城县城,钱广元的工作也受到了李子霄的高度评价。
  对于这些参与其中的文吏手下们,李子霄也都给予了勉力。
  同时也当即下令,赏给钱广元百两银子,跟着他做事的那些文吏们,每人也有十两银子的奖励,使得这些人非常高兴。
  毕竟他们属于白龙军中的文吏系统,上阵杀敌轮不到他们,平日里想要获赏,机会便没有战兵们多。
  而通过这次的事情,文吏们也意识到了他们的重要性,只要活干的好,他们照样也会拿得不比战兵们少。
  这对于本地一些刚刚投身白龙军的文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极大的刺激,使得他们干劲更足。
  李子霄也感觉到了他手下文人的缺乏,现有的可以算上是文吏的人员之中,也只有钱广元有功名在身,好歹是个秀才。
  其余的所谓的文吏,大多数只能算是小时候读过几本书,认识字而已,一些人好歹算是童生,可是大部分人甚至连童生都算不上。
  而文人的缺乏,对于白龙军许多事情的推进,也起到阻碍的作用,武夫们打仗没话说,但是治理地方肯定不行。
  他们更喜欢使用武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民事之中,武力手段只能算是辅助作用。
  如果太依靠武力处理的话,有时候好事弄不好,也会办成坏事。
  故此李子霄在巡视了一圈下来之后,对于这件事又开始头疼了起来。
  现在他仅仅占据了这么点地盘,对于文吏的需求还不算是太多,但是以后他将会占领更多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
  如果还只有这么一点文吏的话,那么肯定会严重的阻碍,以后他们白龙军的发展。
  对此李子霄有心招募,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之中,但是这一点目前对他来说,还是可望不可及的。
  毕竟他白龙军眼下,在这世上还名声不彰,也就在河南一带还有点名气。
  读书人不似普通的流民,流民给口饭,他们便跟你干,读书人的眼光,要长远许多。
  他们更多时候,是要看你的名气大小,未来发展的空间的,没名气的话,大多数读书人都直接免谈。
  别指望他李子霄虎躯一振,王八之气爆发,会招来不少人,跑到他跟前纳头便拜。
  没实力,名气之前,他如若想要招募更多的文吏,为他所用的话,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以白龙军的伤兵们,充任各处村镇的堡长,某种程度上暂时缓解了李子霄手下文吏匮乏的情况。
  毕竟他们对李子霄的忠诚度,要高一些,一方面可以稳定军心,一方面可以控制地方,表面上是一举数得。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那些退役的白龙军伤兵们,基本上都是粗人,处理民务方面根本就是有心无力。
  最后,李子霄思来想去,还是得利用明朝这个将倾大厦,相比起自己培育文吏,从现在大明朝廷里搜罗一批文吏使用,还是最快捷的。
  这也是李子霄为什么要归顺朝廷的原因之一,在这个时候,哪怕大明朝廷腐朽不堪,但还是有很多文官对其忠心耿耿。
  李子霄打着大明的旗号,还容易招揽一批文官的好感,暂时让他们为自己效力,等日后他势力起来了,手里少年营的小伙子们成长起来。
  如果那些人愿意效忠他,继续为他效力,他还能继续用,如果不行,那就让他们拜拜,为自己忠心的下属腾位置。
  这也是,目前李子霄定下的,解决手下文吏的缺少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