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客思故乡土


小说:重生三国之法正   作者:兰林晓神   类别:历史穿越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ku.com/book/26304/ 为您提供重生三国之法正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蒙蒙浓浓的西北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春雨如油滋润着厚土,养育着大地上的一切生灵,植物有向水生长的特性,人也有靠近水源的特性,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人不能一天不喝水,水孕育这大地万千食物,人们总是对于苍天歌颂,总是对于山川感慨,有谁关注过脚下的水滴,是因为水滴渺小吗,还是因为人们看事物习惯了仰视,不愿俯下身去,原因也许种种,但清澈的水滴是不会在意的,水滴有他的纯洁,有他的剔透,她愿意默默地滋润着万物,愿意看着万木苁蓉,愿意欣赏这花开遍地,愿意为生灵服务,愿意为世界献身。
  孝直想起了那首歌曲:啊,,,啊,,,西湖美景三月天诶,啊诶,春雨如酒柳如烟,啊诶,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那是千啊年啊有造化,白首同心在眼前,那是千啊年啊有造化,白首同心在眼前。啦,,,,啦,,,,啦,,,,啦,,,,啦,,,,。对很熟悉的旋律在孝直心间因绕,孝直不由得哼唱起来,然而感觉不尽兴,干脆来到亭子下面,做起来抚琴而歌,歌声委婉飘渺穿透雨雾飘到巷子,道上行人不由得驻足倾听,一个人儿容颜美丽倚着窗子痴了,是被着曲子吸引还是被曲中的意境感染都不得而知,反正现在她是目光呆滞,对,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蔡芬,蔡芬听完曲子,不由地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春雨之后,西北大地又焕发了朝气,草儿吐绿,林木点翠,花儿含蕾,水儿哗哗,就像母亲临盆时的圣洁,也如同刚坠地的小羊羔一尘不染,雨洗过的江山,如泪洗过的良心。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是大地的规律是万物的循环更替,春阳含德泽,春雨带恩哺,此时必须好好抓住,一年才有的奔头。
  次日,雨消停了,阳光洒向大地,染上金色的光辉,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生活富裕,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富强。汉主命王平,张寲,马岱,黄权,马忠等各守紧要关口,关张马赵魏负责主要防卫事物,邓艾姜维继续负责八阵图练兵,要求各将领务必要恪尽职守,竭忠尽智。诸将皆领命而去,这几员把守关隘的将领,处事谨慎,统帅有度,且皆为忠义之士,故而汉主委以重任,托以防护国门之重责。
  汉主颁布嘉耕令,法令大致云:朕以渺渺之躯局天子大位,常以富足子民为要务,衣食住行皆牵系民生,故不敢不以利民便民为社稷宗旨,选拔任用官吏亦以治民利民为首要之标,赋税徭役唯恐繁重使民疾苦,故朕入三秦首先免税一年,时常赋税亦以轻薄为首要,朕唯恐治理不善,唯恐有愧于大汉子民,故无时无刻不敢稍有懈怠,冀望子民能体察朕心,若如此,朕心甚慰。
  又言:先贤管仲有言:王者,以民为天,民者,以食为天,是故,粮米乃朕之子民安身活命之本也,五谷杂粮,各式菜肴,皆活命之所需也;百姓衣食重于泰山,使民生存兴旺朕之愿也,故各级府衙宰使受朕重托不可不察此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此丞相法正告朕也,官为百姓之主,为子民父母,不可使治下子民无食而死矣,子民饿死,朕百年之后有何颜面百年之后立于嗣庙之上,九泉之下又有何颜面见大汉二十四帝乎?
  再言:春种秋收,此正值耕作五谷之时也,一年之计在于春,唯盼百姓勤劳耕种,勿失农时矣,诸郡县吏宰亦宜嘉奖农桑,使百姓衣食富足矣,若子民富足,则匡扶汉室可计日而待也,如此朕心甚慰。
  月末,先前返乡蜀兵纷纷归队,精神欢畅,余下的兵士也都返回了长安,这些兵士有的回家只是和父母好好过过年,有的则是回乡好好感受一下家乡的水土和饭菜,有的是回家和媳妇在热炕头亲热十几天,有的是回乡和老婆孩子团聚一番,有的家人都没了,只是回家和亲戚热闹一番,反正,原因有种种,世事有万般,但是,三年后让他们返乡一次,可谓是久旱逢甘霖,如大漠现绿洲。这些蜀兵对于汉主让其返乡探亲的举措可谓是感恩戴德,这种人性化的举措在古代可谓是十分难得。
  香格里拉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归宿。也许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这就是家了,家是温馨,温暖,慈善,慈爱,宽容,包涵等很暖色的词调才能形容的。故,有人说,狗不厌家贫,儿不嫌母丑。
  三月阳春,气象美甚,冉冉物华,朗朗乾坤。汉主依照诸葛亮建议遣法正领兵十万,关羽辅之,兵出潼关,直扣函谷关。当汉主于书房内请来孝直云长商议时,云长欣然领命,汉主高兴点头赞许笑道:“二弟为何这次如此爽快?”。将相和气,汉主所愿也。云长答道:“大哥,先前你遣孝直领兵攻取长安,而遣我辅佐之,我确实有怨言,可是大哥之命,我不敢不从,唯有粉身碎骨而已。如今孝直以德服人,羽心甘愿为副将,任凭差遣。先前我给大哥写的书信,以及大哥的回信,此番都可以让孝直见个清楚明白。”孝直笑道:“云长雅量,胜我十倍。”
  汉主教人取出书信,拆开观之,书曰:“大哥以孺子为将,以臣弟为辅。弟大好丈夫,耻与书生为伍。”孝直看后大笑不已,这些早在孝直的意料之中,刚指挥大军在北原作战的时候,关羽就有傲慢之色,那个时候孝直就已经猜到。关羽取来书简,正是此封书函的回信,信中道:“二弟可曾记得我们兄弟三人桃园结义之慷慨?可曾记得之后奔波流窜之狈态?可曾记得赤壁周郎之风采?论勇武,天下莫敢争先,况且我们兄弟同心。然,争天下者,更须良,平之谋,萧,曹之治。盼弟熟思之。”君臣释怀,携手感慨万千,不禁潸然泪下。
  临别时孝直拜道:“臣以微渺之身,庸溃之能,幸得陛下深信,屡屡委以大任,臣铭感五内,常恐托付不效,损失陛下威名。今云长能体察臣心,臣请陛下以云长为将,臣辅之,臣定然倾尽所有,助陛下完成大业。”云长忙拜倒:“孝直,这是为何,羽九尺男儿,无丝毫虚言,羽绝不为将。若再行逼羽,羽即刻自裁。”说毕拔剑而出。汉主及孝直大惊拦阻。汉主道:“云长为何如此?”云长道:“大哥,请你以孝直为将,羽辅之。”汉主忙道:“好,你快放下剑,今后,孝直为将,云长辅之,不得有异议。 ”孝直拜谢汉主,云长亦谢过汉主与孝直。
  汉主遣孝直为将,云长辅之,领兵十万,出击魏国。孝直领诸将拜别了汉主,旗帜招展,过灞桥,经华阴,旖旎前行,抵达潼关。其中马超,张飞,赵云,魏延,等将随行听命。途中,孝直遣赵云领兵五千为先锋,出潼关,于函谷关下扎下营寨,遣李恢,吴班领兵三千运送粮米现行与函谷关下营寨伺候大军。赵云领兵五千快速消失于东方的地平线上。
  孝直自领大军抵达潼关,斥候来报,函谷关守备正常,然旗帜却有变换,孝直登山观望,见山间旗帜错落有序,奇正相应,叹道:“军马虽然未变,然主将已换矣,军中主将布置兵马的位置看来定是兵法大家,恐是司马懿之手法。”云长道:“何以见得?”孝直道:“你看这山势两面峻岭,中间为沟堑。这旗帜依山而上,为左右翼,取水于沟堑,运量自背面粮无忧,水却看似可断。然中间沟堑初虽无旗帜,其上游水源定是重兵盘踞,以为中军。如此两翼水源皆可保证。若稍懂兵者,定然举大军直取沟堑水源,再以火烧山,如此以为便可破此阻碍。然若大军突入,火稍起势。魏军定然从两翼绕开,假作败走,却断却我大军归路。我大军突入沟堑,遇到魏军中军,以劳击遗,前不能突破,后有魏军断却归途,纵有大罗神仙,亦无法求生。”云长道:“若集中大军,攻其一翼,如何?”孝直摇头道:“起山上防御工事牢固,炮石羽箭充足,若攻其一翼,我军定然损失过半,再无能力与其他两翼再战,其他两翼再来,我军定然惨败退军。”云长叹道:“司马懿能布置此等防御阵势,却龟缩营寨中,真是可恨。”孝直笑道:“司马懿,以守代攻,不求建功,但求自保。若我军强攻每处关隘,我军就算用百万大军,五十年时间也未必能打破许昌邺城,此举看似笨拙,实乃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