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坏人念对了好经


小说:藩乱   作者:吃饱除人   类别:清史民国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ku.com/book/185515/ 为您提供藩乱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方光琛与吴三桂相视一笑,点了点头,随后走向节堂内搭设的山河地形图前,汇报起长沙等湖南各地的春粮耕播情况。
  “如今,我军占有湖南全省,寻找机会进入吴军腹地。
  现在由吴三桂亲临大军,驻扎在江南的松滋与之对峙。
  第二个,是由贝勒尚善、贝子彰泰带领的岳州水陆军团,驻扎在岳州外围,旗兵约12000人,目标是在岳州附近形成包围圈,彻底断绝吴军北上的可能。
  甚至探子来报的信息中显示,清军有意想攻克岳州,打开湖南的北大门。
  “现由维周为正、三宝为辅,率水陆大军驻于岳州城内外,扼守洞庭。”
  “我听闻,维周亲自据守城外的金鹗山,三宝则在岳州城内造船铸炮,又有杜辉训练洞庭水师,水陆大军七万,方相可无忧矣。”
  吴国贵说的倒也没错,此时岳州城内外,聚集了吴应麒、马宝、杜辉、高启隆等大将。
  而岳州又被修得如铁桶般牢固,洞庭水战主动权又掌握在吴军手中,想要岳州城陷落,除非水师被歼灭,岳州粮绝,否则湖南北大门,绝不会丢。
  岳州位于湖南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水陆冲要之地”。
  三面环海,一面通陆,北隔长江,掌湖南命脉,可断南北交通,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但岳州四处平地,只有位于岳州南的金鹗山,是洞庭湖周围唯一高地,高三十丈,西望洞庭湖,东滨南湖,山形如巨鸟伫立,登山可俯瞰整个岳州。
  自从吴军驻扎于此后,就把岳州当作守住湖南、保住地盘的北大门。
  于是疯狂的在岳州屯粮、屯兵、铸炮、布防,把金鹗山修得“筑垒穿壕,自下山绕城北九龙堤,周二十里许,城垣多颓圮。”
  又在整个岳州城外“掘壕三重,环竹木为穽。”
  而在洞庭湖峡口,则“植业木为椿,阻舟师……陆军筑垒皆设鹿角重叠,阻骑兵。”
  当听到吴国贵说到“维周”二字,方光琛不自觉地抽了抽脸,但还是配合地点了点头。
  维周就是吴应麒的字。
  吴应麒是吴三桂的亲儿子,但早早过继给伯父吴三凤,因此与吴三桂叔侄相称。
  他本人战绩彪悍,骁勇善战,敢冲敢拼,早早就跟随在吴三桂身边征战四方。
  为人虽然狂妄自大,又贪婪成性,但人家狂有狂的资本,二次平定水西诸土司作乱,斩首十数万,云贵诸司闻之皆胆寒。
  从此云贵二地土司,不敢妄动。
  至于说贪婪。
  贪,是问题吗?小问题而已,不值一提。
  谁人不贪呢?
  方光琛与吴应麟不合,在座的都知道。
  里面原因很复杂。
  一方面是方光琛嘴贱,在吴三桂面前说吴应麒“妄自尊大、不可掌财”,又说夏国相“轻浮浅露”。本来吴三桂应该保密的,却被吴三桂当做闲暇时对二人的调侃。
  两人当面没说什么,背地里却是恨死了方光琛这个嘴贱的老头。
  另一方面,方光琛是典型的文官派代表。
  自宋以来,文官所信奉的都是“尊嫡贬庶”、“重文轻武”的观念。
  文质彬彬的嫡子吴应熊,与舞刀弄枪的庶子吴应麒相比,更让文官们觉得顺眼。
  虽然吴应麒是吴三桂的亲生儿子,却早已过继出去,其母杨氏早逝,在七岁时交由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抚养,甫一成年,则随吴三桂东征西讨,不近文墨,言谈粗鄙,行为不端,为文官所不齿。
  陈圆圆虽是受宠,也不过一青楼歌姬出身,论身份更无法与张王后相比。
  由青楼女子养大的庶子吴应麒,自然难以得到文官们的认可,更别说是被立为嫡嗣了。
  此外,吴应熊是方光琛看着长大的,方家更是吴应熊的有力支持者。
  原本吴应熊不死,啥问题都没有。
  可是,吴应熊死了,吴应麒潜在价值暴涨,谁都不知道吴三桂会不会让吴应麒继承大位。
  再加上吴应麒是有儿子的。
  有儿子,也是能够继承主君位的重要筹码。
  也正因为如此,吴应麒更加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也导致了吴应麒与文官们的关系日益紧张。
  “第三个,就是满清的安亲王岳乐率领的袁州军团了。”
  吴国贵清了清嗓子,继续在地形图上给众人介绍。
  满清的安亲王岳乐,是满清宗室里,少有的将才。
  也是被康熙派遣到前线的将领中,唯一有经历过明末残酷明清战争,同时具有实战经验、宗室里硕果仅存的老将。
  他率领的袁州军团,原先驻扎在南昌,以南昌为基地,东抗耿精忠,西抗吴三桂,多次击退了耿军对江西各要地间的进攻,手下军队实战经验较为丰富,被康熙寄予厚望。
  据探,该兵团的主要目标是从江西北部攻入湖南,威胁长沙,切断岳州吴军的物资供应。
  “现由国相率军,驻扎在醴陵、萍乡,阻挡清军岳乐部,据前线来报,岳乐正率满汉大军,从袁州向萍乡出发,意图攻打夏国相部。”
  听到这里,方光琛皱着眉头,提了个担忧。
  就是萍乡是湘赣交界要地,萍乡之后一直到长沙,都将是无险可守的一马平川,假如清军冲出萍乡,则直接威胁吴军在湖南的心脏地带,到时怎么办?
  方光琛说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很直白地质疑夏国相的能力了。
  一旁的吴三桂却是微微皱眉,稍显不悦。
  因为,夏国相是吴三桂的宠臣加女婿,外臣再亲,哪有女婿亲。
  “方相放心,王爷已遣高大节、韩大任领三万主力,经攸县入赣,攻打吉安了。”
  “等他岳乐打萍乡,我们就从吉安打他袁州,断他后路。”
  方光琛担忧的事情,吴三桂麾下诸将早已推演过。
  考虑到久守对吴军不利,因此打算利用萍乡,诱敌深入来攻。
  因此干脆由夏国相率精锐万余人,驻守萍乡县城。
  同时在城外的制高点来龙山、七星台驻扎三营兵卒,架起炮台,互为犄角。
  同时夏国相所辖的高大节、韩大任部则趁虚攻打吉安,侧击袁州,阻断岳乐退路。
  这是一个有风险的布阵。
  如果吴军能守住萍乡,高大节部攻克吉安后再打袁州,岳乐则被堵在萍乡——袁州中间的山道里,连打都不用打,岳乐全军别说吃饭了,想喝口水都难。
  如果吴军守不住萍乡,夏、高两部则被高耸的武功山隔阻,互不呼应。
  吴国贵对这个布阵还是很有信心的。
  因为夏国相除了带着万余精锐防守萍乡外,还有三千倮倮兵。
  这三千人,都是从云贵土司那里要来的彝族苗兵,擅长山地作战。
  在萍乡那种山地防守战中,有这三千苗兵,可谓如虎添翼。
  见吴国贵信誓旦旦,方光琛也只能作罢。
  其实,方光琛问的这个问题,是吴世璠提出来的。
  吴世璠给吴三桂的书信里提到,萍乡为要害之地,请吴三桂增兵援要。
  吴三桂何尝不知萍乡重要,早早就派自己的大女婿布下精兵把守萍乡,对吴世璠的建议不以为然。
  但还是对自己的孙子小小年纪,能有如此眼光感到欣慰。
  而从方光琛的角度,是站在自己长沙巡抚的角度上出发,毕竟萍乡一丢,自己的长沙巡抚也就做到头了。
  至于书信里面说到的“请派兵驻防永新县”,吴三桂更是觉得吴世璠说的幼稚可笑,只要萍乡守得住,吉安攻得下,后方的永新县,驻不驻防又有什么所谓。
  见方光琛颔首称是,吴国贵继续指向地形图上的浙江方向。
  “第四个,是由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统领的浙江军团,主要目标是击退耿精忠派往温州和衢州附近的曾养性、马九玉部,解除耿军对江南的威胁。”
  “也就是说,现在清军共有三支军团,是来对付我们的,而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湖南。”
  随后又提到南方的广西局势。
  原清廷广西提督的马雄、抚蛮将军孙延龄,在吴三桂贴身侍卫出身、宣威将军董重民的调和下,双方已经达成和解。
  马雄、郭义从柳州出兵,孙延龄从桂林出兵,联合镇守粤西的祖泽清部,出兵广东,连陷雷州、廉州、德庆、肇庆、电白,兵进逼新会,新会守将赵天元见反清盟军势力庞大,献城投降。
  “据报,福建的郑王已遣部将刘国轩,从福建出兵,救援潮州的刘进忠。”
  “如若潮州被郑王拿下,兵进惠州,则可实现当年李晋王的‘东西并举、会师五羊’的战略啊。
  “哈哈哈……”
  节堂内一片哄笑。
  谁都没有想到,当年李晋王生前孜孜以求的战略部属,居然由吴三桂的反清联盟在此时刻,以这种方式实现了。
  听到吴国贵这样清晰地解释了大军的战略布置,方光琛心中也是大定。
  随后,问出了吴世璠书信中提出的一个担忧:
  “假如郑王拿下潮州、惠州,只剩一个广州的平南藩,还有留下来的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