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一条鞭法,农业税制改革的起点


小说: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类别:历史军事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ku.com/book/142943/ 为您提供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当下的户部其实并不算太难,户部尚书黄子澄,右侍郎卓敬等人还相对轻松。无他,朱元璋打下的底子还是值得肯定的,起码朝廷当下并不缺钱粮。
  想想也是,建文帝和朱棣打了四年仗,钱粮都跟得上,没道理自己搞点改革,就没钱了吧。
  但光吃老底也不是个办法,只靠着朱元璋的制度运行下去,大明的国运依旧无法改变,施加给大明百姓的苦难,还是会出现。
  这不是朱允炆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确定商人地位,改变朱元璋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力发展工商业,将会成为朱允炆的必然选择。
  然而,工商业的发展,一个前提便是物产丰富、人员流动自由。
  按照朱元璋设置的军、农、匠三籍,子子孙孙都需要干这一行。
  是农民,那一万年也是农民,是军户,就算你家死绝了,你也得找个人替你当兵,至于找的人是你侄子还是外甥,不重要。
  户籍制度不改革,是无法推动商业改革的。
  而户籍制度的改革,还涉及到了土地改革,土地税制。
  一重重的问题,不是说给商人松绑,经济就能发展起来,市场就能繁荣,自己就能坐享税收。
  “说到底,还是需要先解放劳动力啊。”
  不解放农民,底层问题就不断出现;
  不解放农民,城里就没有剩余劳动力;
  不解放农民,商业就没办法发展起来……
  一环接一环的背后,便是土地的问题。
  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土地税制问题。
  明朝在农业税方面,主要是田赋。
  田赋采取的是两税制,即每年农历八月征收夏季税,秋收之后的第二个月再征收秋粮税。
  税率大致是总收成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
  在明初,夏季税与秋粮税都用谷物缴付,即采取实物纳税的方式。收税时,大家车推肩扛的带着粮食去缴税,官府将收到的谷物,以各种方式解送南京。
  朝廷拿着这些谷物,来支付皇亲国戚、文武百官的俸禄和士兵的粮饷。
  发工资的时候,一品大员发几袋米,九品芝麻官领多少米,这都是有定额的,大家到时候拿着麻袋去领就行。
  明代初期官员的俸禄,基本单位往往不是钱的单位“两”,而是粮食单位“石”。
  当然,这种以粮食当工资的方式,也不是皇上抠门,而是就当时而言,谷物这东西是硬通货。
  说白点,你扛着谷物上街买菜买豆腐,人家是会卖给你的。
  在明代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了硬通货,一些人可以不再缴纳谷物,而是折算为银两。
  当然,这并没有形成统一制度,施行起来相当混杂。
  除了田赋之外,还有丁赋、差役。
  朱允炆想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改变农业税的问题。
  在大明初期,农业税占据中央财政的绝对大头,商业税基本上只能算零头,抹掉都不心疼的那种。
  想要改变农业税制,可不是说两句话便可以做到的事。
  怎么改变?
  后世交公粮了几十年,支撑着城市工商业发展,后来城市反补农村,时机成熟,便取消了农业税,已经没这个税种了。
  朱允炆能取消农业税吗?
  敢取消吗?
  取消了之后整个大明的统治基础就丧失了,不灭亡才怪。
  可采取怎么样的方法来松绑农户?
  朱允炆想起了大明最伟大的政治家与改革家张居正,这个大明最牛的首辅,改革中施行的“一条鞭法”在后世历史书中,有着相当高的评价。
  而这个评价,拥有着一个鲜明的字眼:
  划时代!
  明代之后,清朝延续了一条鞭法,后来又发展为了摊丁入亩。
  “召内阁大臣,户部尚书、侍郎。”
  朱允炆下定了决心,将“一条鞭法”提前一百八十三年,搬上历史舞台。
  一条鞭法的核心,便是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当一条鞭法摆放在内阁与户部尚书黄子澄、右侍郎卓敬面前时,众人半天都没说话。
  “皇上,如此制度,似有玄机,颇为奥妙,然而,臣不建议施行。”
  黄子澄思索许久,才谨慎地说道。
  朱允炆也没想着让这些人一下子就接受,便问道:“说说你的看法。”
  黄子澄直言道:“其一,采取一条鞭法,未必可适用于全国。江南地土沃饶,物产丰厚,若以此折算,自是轻松。可江北之地,土瘠少产者众,以此折算,是否偏颇?其二,一旦施行一条鞭法无法供应财政,另增徭役赋税,是否有害于民?”
  “其三,以谷物折算为银子,自是省却不少麻烦,然而农民没有银子,只能在缴税之前,去找商人兑换,一旦银价被蓄意提高,银贵谷贱之下,民如何安生?”
  朱允炆看着黄子澄,没发现这个家伙对于搞经济还是有点见识的。
  解缙摇了摇头,起身说道:“皇上,刚刚黄尚书所言句句有理,然而在臣看来,一条鞭法,利大于弊,应该施行。”
  朱允炆看向解缙,点头道:“说说吧。”
  解缙直言道:“一条鞭法,综田赋、徭役、杂征为一体,可避底层官员反复征收,多次盘削,有利于降低民户负重。我大明役银编审主要为里甲,里别之间民户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十分突出,而采取此法,则可缓解该问题,对农田之业而言,是有好处的,这是其一。”
  “其二,以银币代替实物,可以规避每年各地解送京师的钱粮损耗。若朝廷需要粮食,只需以酬调民,地方解运便可,再无空劳农户之事。”
  “其三,一条鞭法施行,可以降低课税支出,官府拿出赋役清单,各户完成清单,一不需里长介入,二无粮长舞弊,三无公粮损耗。由此,臣认为,此法可取。”
  朱允炆赞赏地看了看解缙,将目光看向内阁大臣郁新,问道:“郁阁老可是老户部尚书,有什么见解,可以畅谈。”
  郁新淡然一笑,对于新皇上这种虚怀若谷的态度十分欣赏,说道:“臣附议解阁臣,此法确实可行。说来惭愧,臣等才智庸庸,未曾想到如此之妙法。仔细想想,黄尚书的话也是中肯的,有些问题,确实是需要解决。”
  “就臣来看,此法虽新,但却显得厚重与踏实,若上下同心,必可施行。臣只是担心,这种方法推及至州府县,底层官员便少了盘削机会,恐会恶意抵制,以皇上之名,乱行此法,扰民害民。”
  朱允炆瞳孔微微一凝,郁新果然老道,他清楚一条鞭法的作用,也清楚其不足,更清楚的是,这种方法能不能施行,关键不在中央,而在地方配不配合。
  若是地方官府、豪强劣绅带头反对,再好的制度落实不到末端,那也是无济于事,甚至是,有害于民!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起身说道:“诸位,你们只看到了当下,却没有看到发展之未来。每一天,每一年,亲王、大臣、地主、富商,都在不断兼并土地,甚至会想法设法拿走农民的土地。一旦农民遭遇点灾荒水患,只能卖掉田地,成为毫无自由的佃农。”
  “呵呵,可笑的是,佃农付出努力,到最后也只能落个贫困潦倒。而收到的粮食,最终便落入了亲王、大臣、地主、富商手中,有些人是不缴税的,有些人是逃避赋税的。到那时候,大部土地都在那些人手中,国家赋税还能有多少?”
  “再说北面,北蒙势力犹在,他们必然会屡屡南下犯我边疆,而在沿海,还会出现海盗、倭寇,官员要俸禄,军队要钱粮,以少的财政,抵庞大支出,如何能维持大明天下?”
  “不能!所以,我们不仅要改革农业税制,还要改革土地制,更要改革商制!朕告诉你们,想要一个强大、富庶的大明,就需要有开辟盛世的勇气!敢于走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
  郁新、张紞、解缙、黄子澄、卓敬看着豪情壮志的朱允炆,心中也燃起了一团火。
  从朱允炆的话中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眼里,并不只是农业税制的问题,而是整个帝国的问题!他的目光,不仅看着现在,还看着未来!
  侍奉如此帝王,当是臣子之幸!
  “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厘定出一个可行方案,找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一并提出。若内阁、户部仍不足解决,可群策群力,于国子监调部分监生参与其中。”
  朱允炆下了命令。
  虽然朱允炆坚定着改革的决心,但却并没有急于迈出第一步。
  而牵制住朱允炆手脚的,依旧是藩王问题,具体而言,还是燕王朱棣!
  八月十六日,燕王朱棣离开京师,在过了长江之后,星夜兼程,直奔北平府。就在朱棣抵达徐州的时候,平安、盛庸在北平府,开始了行动。
  九月五日,盛庸先后罢免,调离了三十二名军中将领,并从军中挑选人才,委以重任。
  九月六日,平安调动大军,换防北平防务,原本负责防务的军队,则开往临清等地练兵。
  九月七日,瞿能在山海关大练兵。
  ……
  九月九日,平安收到新兵之策施行令,开始在北平府周围,推行新军之策。
  PS:
  文中提到提前一百八十三年推行“一条鞭法”,这里是以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的时间为准,首创者是明代桂萼,于嘉靖十年即1530提出,张居正于万历九年即1581推行全国,以后者时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