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礼部主事


小说:顽贼   作者:夺鹿侯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ku.com/book/138842/ 为您提供顽贼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罗汝才带兵进西安府的速度有点慢了。
  准确的说,不是罗汝才慢,他从宝鸡收到调令,要先依照命令跟同属旅下的李万庆营交接防区,这才带兵往西安府走。
  而另一个人又到西安太快,显得罗汝才慢了。
  另外这个人则是平凉府的韩王。
  刘承宗头天见到延安卫的传信兵,说韩王离开藩国,要到西安府拜谒大王。
  当天夜里派人传了口信准许,第三天就见到了昼夜赶路的韩王殿下。
  西安府城南少陵原的华严寺,地势比西安府城要高得多,能俯瞰整个围城营地,眼下是刘承宗的幕府驻地。
  沿途护送韩王的,是原延安卫千户石万钟,进了西安府就把兵停在咸阳,带一队人上了少陵原。
  石万钟到幕府驻地时,刘承宗正让两位羽林郎端着一面旗子展示着。
  天山军与楚琥尔营攻陷托木斯克的塘报,已经由天山衙门经沿途驿站快马送至西安府。
  大哥刘承祖的信还是老样子,先提及天山军在卫拉特被婚姻稀释的难处,随后就是大篇幅的军事情报,诸如敌军武备、战法、器械、生活习性,如何与其对战之类的东西。
  随后则是周日强的书信。
  周日强依然满怀热情,甚至让刘狮子觉得,咸鱼坊主这会儿比收复哈密更加热情。
  他在信上请示,希望能招募林中百姓、斡鲁思战俘及卫拉特游民建立泰萌卫,同时设立军器局,在泰萌卫打造三眼铳。
  刘狮子对此自然乐见其成,针对两军交兵之地不通文字的问题,他还专门让随军画师给泰萌卫做了副卫旗。
  旗子很简单,中间一副黑缨钵胄,下面是交叉的雁翎刀与金瓜锤。
  这三个玩意儿,属于是元帅军的标志性冷兵器了。
  石万钟见了刘承宗还是很亲切,见面就拜倒行礼道:
  他原是绥德农家,闹旱逃难到肤施,被刘老爷收留做了佃户。
  后来被安排进延安卫,在骁将杨彦昌麾下就任总旗,一路拼杀立功,多次险些击杀延安巨寇刘承宗,一直做到千户官职。
  因此刘狮子对‘少东家"的称谓并不见怪,晾着一旁行礼的韩王,跟石万钟好好聊了几句。
  他问了问延安卫驻军平凉府的情况,又说了父亲的近况,这才让石万钟下去休息,将目光转到韩王身上,满脸难办。
  因为他对韩王突然从平凉跑出来,有点摸不着头脑。
  几年未见,韩王的变化不小,当初那副大孩子的青涩气质已经不见了,行起礼来满身贵气,看着成熟许多。
  不过他一起来,上前走出两步,暗纹道袍大袖里两只手往上一提,刘狮子脑子里那久违的熟悉感就来了。
  非常狗腿,是韩王殿下没错。
  韩王落座,这才身子微微往刘承宗的方向侧着,道:
  刘承宗看他这一本正经的模样就不禁发笑:
  说罢,他也不待韩王反驳,便直接了当道:
  韩王自是憨笑,拱手道:
  这确实是一方面,他早就想从平凉城里出来玩玩了。
  不过还有一方面原因,是自从任权儿驻军平凉府以
  后,那平凉城他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了。
  平凉一点都不太平,在关中被刘承宗击溃的明军,散兵游勇是一股股往北跑,延安卫和延安营那一万军队人员繁杂,由领了阻拦明廷溃兵的任务,几乎是天天打仗交兵、杀人放火。
  不是堵住了明军,就是两个加强大营自己的逃兵和追兵打。
  毕竟任权儿和杨彦昌那支军队,表面上是两个营,其实还包括关宁、镇筸及平凉兵各一部,说是五个不满编的营也不为过。
  如此混杂的兵力构成,军兵来自四面八方,将校又都在明廷内部仕官已久,军中思想混乱,一会儿有管队带兵跟着明军跑了,一会让有明军管队带兵来投,出现什么情况都不奇怪。
  好在有任权儿及延安卫这根定海神针在那杵着,这才大乱子没有,小乱子不断。
  而在这个动荡时期,韩王的危机感极其强烈。
  随着元帅军东征,刘承宗拿下陕西全境只是时间问题,韩藩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刘承宗的情况变了。
  过去刘承宗在河湟甚至西宁,韩王都觉得自己非常安全。
  因为韩藩与元帅府的合作非常亲密,平凉府就是元帅军向陕北老家沟通的中转站。
  韩王就在平凉府躺着,就能得到元帅府的保护。
  但如今刘承宗已拿下陕西大部,甚至平定全境都只是时间问题,那么问题就来了。
  韩王跟刘狮子也算旧相识,那一双眼睛就像照妖镜似的,一眼就能看出刘承宗的真身,整个一钱袋子成精。
  所以他确信,刘承宗占领陕西,不可能给他发禄米。
  那便意味着韩藩,从保持中立态度的中转站兼吉祥物,变成元帅府的累赘了。
  这是韩王万万不能接受的代价,因为变成累赘真的会死。
  元帅府并非只有刘承宗一个人,哪怕刘承宗不想杀他,总有人会想杀他。
  他是中转站长,没人会忤逆刘承宗,但当他成为刘承宗背上的累赘,情况就不一样了。
  所以他这次从平凉急奔五百里跑到西安,真正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元帅府刷存在感,抱紧刘承宗的大腿。
  不过刘承宗显然没那么顾及韩王的小心思,需要他换位思考的人太多,明显没啥威胁的韩王不在此列。
  他只当是韩王贪玩,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因此便笑道:
  韩王闻言把脑袋摇得拨浪鼓,连忙道:
  刘承宗到这个时候,才终于很认真地正眼看了韩王:
  韩王被噎了一下,心知刘承宗这句杀人放火是开玩笑,那驻军平凉的任权儿将军三句话不离长官,他觉得刘承宗对平凉府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他思忖片刻,这才问道:
  刘承宗并未立刻回答,因为他觉得韩王问的不是平凉府。
  他对平凉府没什么安排,眼下平凉府给任权儿、杨彦昌、张上选、祖承勇四部一万兵马提供兵粮,这对他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甚至因为平凉府够呛能让这支庞大军队吃饱穿暖,所以到现在他都没给平凉府发去什么要求、再增添什么负担。
  最多不过是给任权儿发去命令,让杨彦昌、张上选、祖承勇三部尝试屯田。
  但也只是尝试,毕竟粮食种进地里,不是今天种明天就有的。
  平凉府的事,真正需要依靠的还是知府蒋应昌。
  蒋应昌也算是个老熟人,早年是合水知县,刘承宗攻破合水县时认识他,算是个不错的官。
  说起来,蒋应昌能当上平凉知府,还真得感谢他。
  在他去合水之前,蒋应昌在合水县的地位,就和杨彦昌在延安卫的地位一样,长腿官印。
  蒋应昌这个知县是被百姓求官求来的,在此之前只是庆阳府安化县的教谕,秀才出身。
  到任以后,县中权势俱被豪家把持,根本没有县太爷的权威。
  全靠刘狮子破城过境,把哄抬米价欺行霸市的粮商、仰仗王府的豪强仪宾、狼狈为女干的致仕官员一扫而空,这才真正掌握县中实权。
  依靠刘狮子带不走的陈年谷子和财货,稳定了县中情况,操练民壮备寇、教导居民屯田,得了杨鹤的赏识。
  紧跟着平凉府的知府就被罗汝才和杨承祖架起来的金蝉子弄死了,当时出殡还是刘承宗在平凉城给办的,很风光。
  如今刘承宗想来,蒋应昌能坐上平凉知府的位子,恐怕靠的还是他刚领兵西走,别人没人敢到平凉府上任的机缘。
  当然,崇祯爷用人不拘一格的优点也不得不提。
  崇祯缺点不少,但在用人方面确实不讲出身,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约束,唯才是举。
  在这个角度上,蒋应昌一介秀才出身的知县,被越级提拔为知府,崇祯对蒋应昌有知遇之恩。
  因此刘承宗也不愿去强硬地推蒋应昌一把,逼迫他做出效忠选择。
  万一把他逼死,反而不美。
  更希望使用类似韩城左懋第那样的柔和手段,反正兵马已经进驻平凉,陕西姓刘的大势也无法更改,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就足够了。
  刘承宗挑挑眉毛,对韩王问道:
  说罢,他还补了一句:
  韩王向后靠着深吸口气,他总觉得,刘承宗对他的智力水平有所低估。
  当然低估可以理解,刘承宗把西北所有人都耍得服服帖帖,他也并不觉得自己比刘承宗智力水平高。
  但低估的有点太厉害了。
  他当然知道刘承宗不会害他,以刘承宗之武力,捏死他就像捏死蚂蚁一样简单,要害早害了,根本不必等到现在。
  问题是你给本小王扔到韩城里面又有啥用呢?将来还是迟早要变成元帅府的地盘啊。
  总不会你觉得韩王就该进韩城吧?
  这可是两个韩国啊。
  明朝韩藩这个韩,是周王分封姬姓诸侯时,封到开原做东夷长的韩侯国。
  而韩城的韩,则是韩侯国被商纣王的叔父箕子所建立的朝鲜国攻灭之后,韩侯国后裔姬武子跑到晋国做家臣,受封韩塬,而后三家分晋,建立韩国。
  韩城除了沾了个韩字儿,跟他的藩国根本不相关。
  韩王说着,面露难色,看看刘承宗,又眼神躲闪地低头,半晌才抬头道:
  刘承宗明白了。
  韩王的担忧,他十分理解。
  至少截至目前,元帅府对明廷宗室的处置烈度仍然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
  这跟刘承宗本人有很大关系,他从未有意识地处死一个或几个亲王、郡王,以此来增加威势。
  因为他只注重实际,他只要好东西。
  钱、粮、人、地,至于明廷宗室的命,尤其亲王、郡王的命……拿走就拿走了,留下就留下了,他无所谓。
  反正也没啥大用。
  但到如今这个时候,韩藩就已经成为元帅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刘承宗眼下处理的事情太多,原本顾不上韩藩,不过如今韩王既然来了,他正好也想听听韩王的想法。
  他说道:
  说着,韩王小心翼翼地看着刘承宗眼神,看他一副压根没打算给的样子,连忙补充道:
  刘承宗仔细思索了一下这个时间跨度,心里寻思,还得是宗室跟大明亲。
  这边兵军饷欠个三十多个月就顶不住了,宗室居然能撑三十多个季节。
  怪不得……刘承宗想到这,心想不对啊,便道:
  说着,韩王俩手一摊道:
  刘承宗说着,心里有了想法,像看见什么奇货一般看着韩王,啧啧称奇道:
  韩王正被刘承宗一堆前朝宗室安置办法冲击得脑子正迷糊呢,闻言下意识摇头道:
  刘狮子边说边摇头: